24-25樂聚葵幼慶團圓

中秋節是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每年我校會在傍晚進行「樂聚葵幼慶團圓」活動,一眾教職員與家長和小朋友,一起透過有趣好玩的攤位遊戲eg.趣味投壺、品格果子串燒、猜燈謎、心有靈犀、嫦娥奇遇記、齊齊動手製作冰皮月餅等共渡歡樂的中秋盛會。而且也可以欣賞到七彩繽紛,滿有創意由小朋友自製的環保花燈,花燈款式琳瑯滿目,目不暇給。而家長們對今次「樂聚葵幼慶團圓」的活動甚感喜愛更在社交平台上給我們很多的讚賞,令我們感到欣喜之如也能讓更多瀏覧平台的人認識我們, 另外小朋友也藉著這活動過程中了解到中秋節傳統的習俗,及其文化的認識。同時也感受到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歡樂氣氛。

分類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機靈先生到校

警務處的「機靈先生」再次來到我們學校,透過互動問答教導孩子們如何應對危機,並教授他們在遇到陌生人時該如何保護自己,同時提升對公民責任的認識。「機靈先生」在遙控下靈活移動,展示精彩的舞蹈,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全心投入這次的活動。

夏日暢玩嘉年華之小科探悟大智慧活動

在8月24日中華基督教禮賢會幼兒教育八間幼兒學校聯合舉行「夏日暢玩嘉年華之小科探悟大智慧活動」,並邀請了校監和校董到場主持開幕禮為活動揭開序幕。當日更有不同的精彩活動讓兒童參與,例如有不同的科探攤位、兒童舞蹈表演、自由遊戲、故事劇場等,還邀請其他團體為我們帶來的豐富表演,當然不少得豐富禮物,結束活動後大家滿載而歸。現場亦人山人海,氣氛高漲!除此之外,還有我們亦展示兒童運用大智慧創作不同的小法寶以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的作品,向家長和公眾人士分享我們的學習成果!希望兒童在日後能學習運用邏輯思考能力解決問題。

分類
育兒資訊

訓練孩子的「腦力」及「智力」 - 幼兒篇

撰文: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梁嘉敏小姐

DHA 只是供應孩子腦部發展的養分,要孩子變得聰明,大腦必須得到適當的鍛鍊。筆者今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腦袋鍛鍊小遊戲,十分適合2歲至就讀小學的兒童呢!

1. 迷宮或找不同等腦圖練習
雖然迷宮和找不同等腦圖練習是我們小時候的玩意,但到了這個年代,它們依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腦圖練習除了迷宮、找不同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模式,總之凡是需要孩子觀察和專注地完成任務的圖像遊戲,均屬於腦圖練習。不知道大家是否認識Wally(中譯《威利在哪裡?》),它就是世上其中最受歡迎的腦圖遊戲。

其實腦圖遊戲不一定需要購買,也不一定印在書本上,我們在家中也可輕易製作腦圖遊戲。例如家長可以在一堆雜物中放兩顆瑞士糖,那孩子一定會很用心地找出來呢!

2. 收拾家中物件 並把物件分類
其實日常生活上不同的環節,也是鍛鍊腦筋的大好機會,例如收拾和分類。把物件有條理地分類,不單能提升孩子的組織能力,更能發揮孩子的創意。有時孩子的分類方法可能跟我們成年人不同,不過也不無他們的道理,家長不妨問一下孩子為甚麼會這樣分類,你便會發現原來孩子的觀察力可能比你更強,他們會用他們觀察到的細節作分類,所以家長不應要孩子根據成年人眼中的分類方法,以免打擊他們自我解難的主動性。

你可能會問,我家孩子不喜歡收拾物件,那該怎麼辦呢?在孩子還未養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類的習慣時,一定要從遊戲開始,以提升孩子花氣力去完成「使命」的動機。例如可以舉辦「房間鬥整齊比賽」或「阿四日」,讓家庭成員互相幫大家執房等活動,以鼓勵孩子收拾和分類,也可以鍛鍊一下「腦力」!

3. 考記憶遊戲
坊間有很多記憶遊戲卡,例如把十數張牌反轉,輪流翻開兩張,如果翻開了相同的卡牌,便可以拿到自己手上。另外,坊間亦有些繪有不同物件的圖卡,家長可將它們打開排成一行,讓孩子看了然後反轉,再問孩子某一件物件在哪一張卡上。這些均是很好的記憶力遊戲,成年人或孩子更可以發揮更多創意,變換一下玩法以增加趣味性。

除了記憶遊戲卡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記憶遊戲,例如我們可以叫孩子找出一些他們曾經見過你放在哪裡的物件,或者可以叫孩子自己收起一些物件,然後在一段長時間後找出來等等。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痴身:分離焦慮

撰文:香港註冊心理學家 程衛強

嬰兒約在九個月開始,孩子變得異常癡身,即使媽媽上洗手間,也可能會顯得非常的焦慮,抱緊媽媽不放,甚至放聲大哭。

分離焦慮可以引申出兩種不同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與照顧者分離時,嬰兒會出現尋求依附的行為,如抱著媽媽不放、用盡方法找尋媽媽、或不論媽媽到那裡就爬到那裡等等(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分離亦可能會衍生出絕望、對抗、分離(Detachment)等行為,視乎分離的時間(Bowlby, 1960; Robertson & Robertson, 1989)。

孩子面對分離的反應,亦會因應不同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例如在熟悉的家居環境中,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出現較少的憂慮感(Ross, Kagan, Zelazo, & Kotelchuck, 1975)。

在孩子約七個月時,物件恒存概念開始出現,他們明白即使看不見某人或物,不代表他消失了。當孩子能夠建立這個概念,他們的分離焦慮會相對降低。若媽媽能夠經常與孩子溝通、表示出對嬰孩的正面情緒及感覺、並給予適當刺激及協助者,孩子較易掌握並應用物件恒存概念於物件及人身上(Chazan, 1981)。

協助孩子協助分離焦慮,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與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依附的情感關係(Attachment),並待孩子本身的發展成熟,方能湊效。以兩歲的幼兒來說,他們能夠以照片來緩和他們與照顧者分離的愁情(Passman & Longeway, 1982);三歲的孩子甚至可以於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在祖父母家過夜。

孩子能否培養出此等「能耐」,取決於照顧者與孩子能否建立出緊密的情感關係,當相互間的關係得以建立,孩子可以透過想像父母的形像,及回憶父母的愛,以安撫他們因分離而出現的焦慮感(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分類
育兒資訊

童學習親子體驗活動

由本校老師、體適能課程總監-斑馬哥哥和舞蹈課程總監-Samuel哥哥帶動小朋友和家長們一起玩親子遊戲,透過遊戲方式刺激小朋友的感官、認知及肢體協調的發展,並配合遊戲的靈活變化和增加趣味性。使其腦部、四肢協調和大小肌肉都得以高速成長。在有趣的刺激的遊戲過程中,小朋友除了跟父母一起外還會與他人互動。從而培養他們的社交和互為合作的技能,也説明他們建立遵守規則、聆聽指示的自律精神,更深化了親子的感情交流。

高班拍攝家庭畢業照

三年的幼稚園學習生活是孩子啟航的第一哩路,在這裡他們學會了基本生活禮儀,認識了首批好朋友,並發掘了不同興趣及愛好。

⏳隨著三年的日月如梭,孩子又將要邁向人生另一重要階段,我們透過安排專業拍攝畢業溫馨家庭照的團隊,為孩子與他們的家人把美好溫馨和甜蜜的時刻留下,同時也見證孩子們在這段時光的點點滴滴和成長的足跡,這更記錄了孩子們純真可愛的童年模樣,成為了他日最珍貴的回憶!

分類
最新動態

中華文化活動–民族舞蹈

本校藉「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教育致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並積極弘揚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傳統習俗。

本校的低、高班學生們於上星期在校內舉行了一場水袖舞、龍舞的民族舞蹈匯演,舞姿妙曼、龍騰盤踞,透視了中華民族的雄偉氣勢,也展現出兒童彼此團結合作的精神。同時,更讓他們更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藝術的優越及其底蘊和價值!

家長學堂–製作天鵝泡芙

本校着重家長的參與,凝聚家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和溝通,以促進彼此的認識及建立穩固的聯繫,而定期的家長學堂內容豐富有趣,包括唱詩歌、信息分享、遊戲、小食製作等,甚為多姿多彩!

今次的天鵝泡芙製作感謝舊家長華姐,她不單是鄭校長多年前的舊家長,同時年歷的積累互相至今也成為要好的摯友呢👭 華姐出心出力地相助,教導出席的家長們齊齊動手做,最後各家長也歡天喜地的拿着自己雅緻非常的天鵝泡芙製成品完成活動!

臭脾氣怎麼辦?

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兩至三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發展」及「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孩子有,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像,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發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氣,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更有效掌控及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若有關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孩子爆發情緒,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呢!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孩子憤怒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孩子憤怒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憤怒情緒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向他十分鐘連環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簡單的說,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結果,不會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這會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