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課程—製作芒果糯米糍

活動浪接浪,本週二與「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合作舉行家長活動「愛心廚房之芒果糯米糍」,讓本校有興趣DIY甜品的家長聚在一起,不但學會製作芒果糯米糍,更將這份投入愛心來製作的甜品,帶回家中與至愛分享,為家庭增添一份溫馨幸福!

分類
最新動態

香港電台-「港台體壇123」節目拍攝

體適能導師斑馬哥哥獲邀參與香港電台的體育節目「港台體壇123」,並邀請本校兩位高班兒童進行拍攝,他們化身成小幫手與主持人莎莎姐姐、斑馬哥哥一起示範體適能遊戲。這次拍攝體驗對兒童而言新奇有趣,他們在面對鏡頭時絲毫不膽怯,自信滿滿地完成整個拍攝。

復活節慶祝會

耶穌愛我們,祂甘於為我們捨命,並在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勝過死亡的權勢,讓每個相信祂的人得著新生命。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學校準備了豐富的遊戲和圖工活動,與兒童一同慶祝主耶穌復活。除了讓兒童認識復活節的意義外,亦培養他們有感恩的心,透過行動向別人分享主耶穌的愛。祝各位家長和兒童復活節快樂!

「童」學習親子體驗活動(3月)

是次「童」學習親子體驗活動,邀請了幼兒體適能課程總監-斑馬哥哥、幼兒舞蹈課程總監-Samuel哥哥與我們一起「童」學習。斑馬哥哥和兒童透過簡單好玩的體能遊戲,訓練兒童的身體協調和大小肌肉的能力。而Samuel哥哥帶領兒童運用身體感受音樂,欣賞不同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三月的「童」學習親子活動順利完成,活動既豐富又有趣。家長紛紛表示兒童透過每月的體驗活動,兒童能慢慢適應學校環境,投入活動並對此讚不絕口。四月本校即將舉行新一輪體驗活動,家長和小朋友是不是非常期待呢!記得跟蹤我們Facebook、IG及網頁,緊貼本校最新活動啦!

家長教育課程–「如何提升兒童學習動機」家長講座

學校誠邀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羅姑娘舉辦「如何提升兒童學習動機」家長講座,幫助家長透過繪本遊戲提升兒童好奇心並加上講解和示範自創遊戲。讓家長在家中善用簡單物料設計不同遊戲,讓兒童主動探索激發學習動機。家長在講座後獲益良多,明白親子時間和正面鼓勵是可以提升學習動機的關鍵。

幼兒聖經基礎課程(創造探究)–季節

「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為讓兒童知道神是創造者,神創造四季。老師帶領高班兒童到學校附近散步,欣賞春暖花開的景色。他們感受陽光照耀的溫度,同時也在陽光下玩影子遊戲。除了探索光和影外,他們還發現到風能使手中的風車轉動起來,神的創造真奇妙!

分類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家長教育課程–「與痛症對話」家長工作坊

學校舉行「與痛症對話」工作坊,家長從中學習使用精油按摩的技巧,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代謝和排毒能力,藉著按摩來釋放壓力,放鬆神經和減輕焦慮,從而減低身體疼痛的問題,有效支援家長照顧孩子及面對各種壓力,促進家長的身心健康。

22-23年春季親子旅行

期待已久的春季親子旅行出發啦,今次我們活動地點是錦田鄉村俱樂部。當天除了老師帶領各種親子遊戲外,兒童更與家長一起親親大自然,嘗試餵飼動物、採摘水果及進行各種戶外活動,並在綠色草坪上野餐和玩耍。讓孩子們能夠體驗自然和環境,了解自然界的美麗,學習關心環境和感激自然資源。

分類
育兒資訊

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Sir

「如果你不好好吃飯,今天晚上就不讓你看電視。」在日常教養中,我們經常會以恐嚇形式教導小朋友,希望小朋友會聽話。但這種方法有用嗎?會帶來反效果嗎?

有一次我乘小巴時,看到有個婆婆帶著兩個孫兒上小巴。上到車兩個孫兒馬上坐到後排位置,而婆婆就選擇坐近門口位置的單人位,她一坐下後就馬上轉身跟兩個孫兒說:「我告訴你馬上坐回我旁邊,否則下車時就把你們兩個留在這裡。」結果其中一個孫兒在後面大聲地叫。他在叫甚麼呢?「你每次都是這樣說的,我不信你。」在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知道,原來很多家長在教養上都習慣恐嚇小朋友。

例如是甚麼呢?「你不吃飯我就關電視」又或「你不快點做完功課,晚上就沒雪糕吃」等。其實這些方式在教養時,很多時候會造就了令小朋友慢慢不當一回事。如果家長經常用這種形式的方法,令到小朋友逐漸長大後,他就不會當作是一回事,所以家長們必須切記我們要求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最好就是直接告訴他你想他怎麼做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後面加插太多恐嚇或要脅等成分。

分類
育兒資訊

小朋友有少少不滿就哭泣不停?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有時候可能因為少少不滿,就會哭起來,家長可能已經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安慰自己的小朋友,但他還是時不時便哭起來。這樣爸爸媽媽可能已經覺得很累 ,有一點無助和不知道怎麼辦,甚至覺得有一點煩擾。其實通常來說小朋友的哭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因為他們的語言未可以豐富到講一件完整的事情、他自己的感受和一些的想法,所以他們在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沿用他們嬰兒時期,最直接或者最快會得到救助的一種方式來表達,就是哭泣。

我們不要以為他們懂得行、懂得走和上了學,我們就需要和他講多一些道理。其實相反在幼兒期的小朋友,家長應該和他們做多一些情感支援。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求的五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隨著小朋友的心智成熟,他們已經去到第三層的社會需求,亦即是愛和歸屬感。

在這個時候他是需要感受,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並且他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所以在這一個階段如果父母可以協助他,幫他們能說一些情緒和想法。不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提升,他們的社會需求亦會得到滿足。

看到小朋友哭泣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這樣跟他說:「你很不開心似的,原來你不喜歡媽媽這麼惡跟你說話。「弟弟沒有問過你便拿了你的玩具玩,令你生氣。」如果你說中小朋友的心聲,其實很快會點一下頭和很快不會再哭起來,慢慢他們學識了這種表達方式,他們便不需要用哭泣來表達自己。

有一些家長可能便會問:「平日小朋友牙尖嘴利很會說話,但為何有些不開心,他們便說不出來?」其實這是情緒,對人理性思維的影響。假如我邀請你上台做一個演說,你現在是甚麼感覺?你可能會緊張甚至有一點害怕,如果我不給予時間你作準備,這樣可能你連一句說話也說不出。這樣你會看見大人都會受情緒的影響,更何況是小朋友。

所以在小朋友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首先放平和自己的心情,然後耐心觀察和分析他們哭泣的原因。再嘗試站在他們的立場,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情緒,這樣小朋友便不會再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