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盛體驗樂繽紛已順利完滿結束,感謝學校家長義工的協助,令本區家長和小朋友全情投入各項活動! 是次十分榮幸邀請到「易易モモ Momo」到校為家長和小朋友帶來歡樂及難忘的回憶,小朋友們急不及待擁抱「易易モモ Momo」,跟她拍照留念這次的英語體驗活動、多姿多彩的攤位遊戲能讓他們透過感官探索事物
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本校將有更多豐富精彩的活動,請密切留意學校的網頁及社交平台資訊,期待與各位再次見面!
「葵盛體驗樂繽紛」活動

葵盛體驗樂繽紛已順利完滿結束,感謝學校家長義工的協助,令本區家長和小朋友全情投入各項活動! 是次十分榮幸邀請到「易易モモ Momo」到校為家長和小朋友帶來歡樂及難忘的回憶,小朋友們急不及待擁抱「易易モモ Momo」,跟她拍照留念這次的英語體驗活動、多姿多彩的攤位遊戲能讓他們透過感官探索事物
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本校將有更多豐富精彩的活動,請密切留意學校的網頁及社交平台資訊,期待與各位再次見面!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很多家長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很頭痛的,因為小朋友不是不肯睡覺,就是一定要家長陪伴他們睡覺,甚至到了深夜起來的時候一定要去找家長,如果不是就會哭鬧不願睡。面對小朋友一些睡覺的問題,我們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到小朋友學習睡得更加好或自行入睡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睡得不好或不肯入睡,是一個惡性循環,就是過分依賴家長安撫。這個惡性循環,即是要家長在身邊拍他、抱他、呵他,小朋友才會產生睡意。而家長陪伴他、安撫他的行為成為了一個先決條件,而沒了這個先決條件,小朋友到了深夜的時候就會驚醒,必需要找回家長。
所以我們要幫助小朋友學會自我調節 (Self-Soothing)或讓孩子學習自行入睡,這個方法是很重要。研究指出,三個月大的嬰兒大概會慢慢開始培養一種自我調節Self-sooth的能力。而大概到九個月的嬰兒,其實有50至80%的嬰兒都能夠一覺睡到天光,所以家長必需相信小朋友是有這個能力,幫他自己進行自我調節,可以自行入睡。
但我們要幫助他培養的,我們要先建立一個睡前的常規,包括睡房。最好是一個全黑的環境,因為全黑的環境就可以產生褪黑色素 ,是我們腦部的一種物質幫助我們產生睡意,及可以加速我們睡眠。第二, 是我們嘗試給小朋友建立一個睡前一定會做的指定動作,可以是哄他睡覺、唱歌、按摩又或是說故事,但只有一個指定動作,你可和小朋友討論是甚麼指定動作,他會想做的。每晚在那個時間,我們就做這個指定動作,接著便關燈睡覺去。這個指定動作就會令小朋友腦部開始知道差不多要睡覺了。
第三,要記得藍光對小朋友有很多影響。藍光會擾亂我們腦內褪黑色素的分泌,而這會影響睡眠,令到我們失眠或影響睡眠質素。所以家長記著在睡房裡絕對不可以有電子產品,以及在睡前的1個小時不可以讓小朋友使用任何電子產品,這樣都可以幫助小朋友睡覺。
第四個方法是有限度安撫(Control Comforting)。這個方法就是我們會給予一些安撫小朋友,可以隨著他們的年紀,安撫的時間會慢慢縮短。例如和小朋友談天,我陪你5分鐘,然後媽媽便會出去。5分鐘後可以和小朋友說:「媽媽現在出去,一會兒可能隔5分鐘後,再回來看你。如果你可以幫自己閉眼安靜在這裡,嘗試一下自行入睡,媽媽便會親你一下。」然後,將出房間的時間慢慢增加,可能5分鐘、10分鐘、15分鐘,讓小朋友在房裡面單獨慢慢學習,培養自行入睡和self-sooth 自我調整的能力。
如果到了深夜時小朋友醒了找家長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其實是同樣的原則就是陪小朋友一會兒,然後鼓勵他自行入睡。如果可以的話,將時間一直延長,直至他可以自行入睡。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到小朋友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發脾氣或是很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快點息事寧人「你不要這麼生氣吧!」,或會責備他,有時候甚至會喝罵他:「你立即給我閉嘴!」,或「一!二!三!」命令。亦有一些家長會說說道理:「我們做人不應該這樣的,應該冷靜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太有效,為甚麼會這樣呢?
原來這跟我們的腦部結構有密切關係,如果我們認識了腦部結構,對我們管教孩子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只要認識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稱為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有兩顆,在我們後腦。當我們受到驚嚇、威脅的時候,它會發出一些訊號,讓我們可以攻擊或是逃避的,杏仁核具有反射作用。
另一個部分稱為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便是讓我們有沒有彈性,即是有沒有同理心。但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這兩個部分是不能夠同時運作的。小朋友的前額葉皮質發展要從兩歲至二十多歲才完全成形的,才可以聽明白你說的道理,可以想到你在想甚麼、你的感受。
因此小朋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那兩顆杏仁核控制,所以你看到很多小朋友經常有很多情緒、經常這麼容易暴燥和容易發脾氣。
我們如何讓杏仁核停止運作呢?這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我們讓杏仁核停止運作的方法便是幫助小朋友說出他們的情緒,特別是當小朋友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作為家長要幫他們說出來,譬如你說我看到你很不開心、我看到你很失望、很傷心,因為當你說出和形容了他的感受,他的前額葉皮質便會輸送安撫的信息到他的杏仁核 ,讓杏仁核立即停止運作。
千萬別倒轉!看到他有情緒,說出家長你自己的個人感受:「我真的很生氣!」、「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我覺得很生氣!」你這樣只會
刺激小朋友的杏仁核,令他們更反抗。所以我們在管教小朋友的第一步,不是管他或教他,而是先連繫他的情緒,再重新調整。
撰文: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
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 「擁抱愛」?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寥寥數字就帶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如你的『後盾』,在你「困倦」時,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當中提到的「愛」,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濃於水的親情。的而且確,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當你失意的時候,家人會為你分憂,願意聆聽你的傾訴,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當你生病的時候,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這種「愛」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
我們都希望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可惜,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自出世便擁有,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有時候,從報章可見,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也不願意回家;一些家庭終日爭吵,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導致血案發生。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有時我會想,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實在令人惋惜。
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
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家庭生活三語」,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分別是「謝謝」、「請問」及「對不起」。
「謝謝」代表對家人感恩。很多時候,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試想想,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午、晚三餐呢?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當你生病的時候,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晚上也起牀餵喂你吃藥呢?同學們,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不妨多說聲「謝謝」,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分擔他們的工作。事實上,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謝謝」。現今社會,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要知道,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家人,也可說句「謝謝」。
「請問」代表對家人的尊重,對人有禮貌的表現。或許有人認為,既然是一家人,說話不用太客氣,應有話直說即可。事實上,「請問」不是只叫我們說話客氣,而是提醒我們,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有時候,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正如廣告所說:「贏了場交,輸了個家。」即使親如家人,還是慎言一點較好。
至於「對不起」,則代表求家人原諒。做錯了事,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向曾傷害的人說句「對不起」,是理所當然之事。同時,「對不起」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有時候,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又或者,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偏偏很多時候,爭執就是由此而起。假如大家各不相讓,關係便會鬧得很僵。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
撰文:言語治療師李詠茵
現今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相信大家也不難看到平板電腦被當作為幼童的「電子奶嘴」。無論在任何場合中,只要家長拿出「電子奶嘴」,播放youtube影片,小孩子都能乖乖坐定,大人也能專心辦事。既然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又能安定幼童,又能提供益智遊戲及影片給予幼童學習,那即是說它們都是有質素的玩具嗎?
要挑選「有質素的玩具」,重點在於幼童是否能夠真正從中學習。的確,學習影片與互動遊戲能提供的學前幼童需要學習的認知概念,但我們也要留意,究竟學前幼童是怎樣學習語言呢?
最近有外國研究探討,家長與幼童的相處模式對於一年後(即是 3歲)的語言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家長與幼童相處時有否有「連繫性」(connectedness) ,最影響幼童日後的語言發展,包括雙方有否同樣地輪流參與在同一活動中。另外,幼兒學習動詞(verbs),如「我食飯」的「食」,「媽媽飲水」的「飲」,或「我地去街街」的「去」,能直接影響其日後的語言發展(從以上的三句例子,我們明白要能夠組織完整句子,幼兒需認識一定數量的動詞)。
把握日常生活機會 用活動教導動詞
因此,試想像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能夠做到所提及的「連繫性」嗎?筆者只能說,從我日常觀察所見,幼童在使用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話都是獨個兒的,反而當父母想要介入的時候,他們的表現還滿抗拒呢!除此之外,幼童大多時候從影片中學習的,也不外乎是英文字母、英文數數字、兒歌、卡通人物名字,或是一些卡通人物特定的對白。那麼動詞呢?動詞在影片中往往會很容易被忽略,是因為幼兒要學習動詞,還不如實實在在地邊做邊學習!例如教導幼童「刷牙」這個動作,我們也不就是會邊唱兒歌「向上刷,向下刷」,反覆地強調「刷」這個動作,邊拿著牙刷與他們一同刷牙嗎?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在洗澡、煮飯、玩玩具或者到公園玩耍,家長其實也可以把握機會以活動教學形式,教導幼童不同情景中會用到的相關動詞。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當父母與幼兒進行遊戲和閱讀時,其互動的質素,包括成人向幼兒輸出的詞彙以及幼兒自發的「BB話」,相對於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時高。而學者一般認為,幼童語言學習主要發生在與人互動中。因此,若幼童因過分使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而減少了與家人的互動,結果可能是不利於其語言發展。
所以,何謂是「有質素的玩具」呢? 無論是選擇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又或是一般的布娃娃、拼圖和玩具車等,最重要還是要留意以下事項:
1. 能否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交流?
2. 會否因此而取代了原來的親子間互動機會?
然後,在親子互動交流中,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溝通技巧以豐富幼童的語言環境,而這些技巧也在早前《溝通四式》一文中有提及到。玩具,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我們就是希望能透過玩具,加上有質素的互動,促進幼童的語言發展。
新一年的「親子課程體驗日」又來啦!我們設計了不同的活動,如:體能遊戲、科學活動、小食嘗試和角色扮演等活動,訓練兒童的身體協調和大小肌肉的能力,嘗試自己親手製作食物,發揮小朋友的探索精神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慢慢適應學校環境。
活動適合年滿18個月至3歲兒童及其家長參加(已報讀24-25年度的幼班學生優先),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快來報名啦我們期待跟你見面!
請有意參加之家長點擊此處報名參加:
如有查詢,歡迎致電2406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