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課程–「與痛症對話」家長工作坊

學校舉行「與痛症對話」工作坊,家長從中學習使用精油按摩的技巧,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代謝和排毒能力,藉著按摩來釋放壓力,放鬆神經和減輕焦慮,從而減低身體疼痛的問題,有效支援家長照顧孩子及面對各種壓力,促進家長的身心健康。

22-23年春季親子旅行

期待已久的春季親子旅行出發啦,今次我們活動地點是錦田鄉村俱樂部。當天除了老師帶領各種親子遊戲外,兒童更與家長一起親親大自然,嘗試餵飼動物、採摘水果及進行各種戶外活動,並在綠色草坪上野餐和玩耍。讓孩子們能夠體驗自然和環境,了解自然界的美麗,學習關心環境和感激自然資源。

分類
育兒資訊

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Sir

「如果你不好好吃飯,今天晚上就不讓你看電視。」在日常教養中,我們經常會以恐嚇形式教導小朋友,希望小朋友會聽話。但這種方法有用嗎?會帶來反效果嗎?

有一次我乘小巴時,看到有個婆婆帶著兩個孫兒上小巴。上到車兩個孫兒馬上坐到後排位置,而婆婆就選擇坐近門口位置的單人位,她一坐下後就馬上轉身跟兩個孫兒說:「我告訴你馬上坐回我旁邊,否則下車時就把你們兩個留在這裡。」結果其中一個孫兒在後面大聲地叫。他在叫甚麼呢?「你每次都是這樣說的,我不信你。」在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知道,原來很多家長在教養上都習慣恐嚇小朋友。

例如是甚麼呢?「你不吃飯我就關電視」又或「你不快點做完功課,晚上就沒雪糕吃」等。其實這些方式在教養時,很多時候會造就了令小朋友慢慢不當一回事。如果家長經常用這種形式的方法,令到小朋友逐漸長大後,他就不會當作是一回事,所以家長們必須切記我們要求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最好就是直接告訴他你想他怎麼做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後面加插太多恐嚇或要脅等成分。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小朋友有少少不滿就哭泣不停?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有時候可能因為少少不滿,就會哭起來,家長可能已經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安慰自己的小朋友,但他還是時不時便哭起來。這樣爸爸媽媽可能已經覺得很累 ,有一點無助和不知道怎麼辦,甚至覺得有一點煩擾。其實通常來說小朋友的哭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因為他們的語言未可以豐富到講一件完整的事情、他自己的感受和一些的想法,所以他們在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沿用他們嬰兒時期,最直接或者最快會得到救助的一種方式來表達,就是哭泣。

我們不要以為他們懂得行、懂得走和上了學,我們就需要和他講多一些道理。其實相反在幼兒期的小朋友,家長應該和他們做多一些情感支援。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求的五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隨著小朋友的心智成熟,他們已經去到第三層的社會需求,亦即是愛和歸屬感。

在這個時候他是需要感受,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並且他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所以在這一個階段如果父母可以協助他,幫他們能說一些情緒和想法。不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提升,他們的社會需求亦會得到滿足。

看到小朋友哭泣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這樣跟他說:「你很不開心似的,原來你不喜歡媽媽這麼惡跟你說話。「弟弟沒有問過你便拿了你的玩具玩,令你生氣。」如果你說中小朋友的心聲,其實很快會點一下頭和很快不會再哭起來,慢慢他們學識了這種表達方式,他們便不需要用哭泣來表達自己。

有一些家長可能便會問:「平日小朋友牙尖嘴利很會說話,但為何有些不開心,他們便說不出來?」其實這是情緒,對人理性思維的影響。假如我邀請你上台做一個演說,你現在是甚麼感覺?你可能會緊張甚至有一點害怕,如果我不給予時間你作準備,這樣可能你連一句說話也說不出。這樣你會看見大人都會受情緒的影響,更何況是小朋友。

所以在小朋友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首先放平和自己的心情,然後耐心觀察和分析他們哭泣的原因。再嘗試站在他們的立場,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情緒,這樣小朋友便不會再哭泣。

分類
最新動態

「童」學習–親子體驗活動(3月)

本校將舉行「童」學習–親子體驗活動(3月)

*活動由幼兒體適能課程總監、幼兒舞蹈課程總監及本校老師帶領

內容包括:唱詩歌、體適能活動、親子舞蹈、互動故事劇場、桌上玩具

日期:2023-3-8(三)、2023-3-29(三)

時間:下午2:00-3:00

地點:葵盛禮賢會幼稚園(葵盛東邨盛國樓地下)

對象:-滿18個月至3歲兒童及家長

-已報讀23-24年度的幼班學生優先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請有意參加之家長於以下連結報名參加: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5oh5SWVrCzSdGAyJ3CK23epsQpa7LapB6UQhHklRpSfvIhQ/viewform?fbclid=IwAR0XpViwLkOaOtxBI1FI3X_ioEJGKE55xlFpr1NdyoMZr9uLsdRXyctTmNs

如有查詢,歡迎致電2406 1029。

高班參觀立法會綜合大樓

為了提升兒童對香港立法機關的認識,學校安排兒童參觀立法會綜合大樓。兒童除了遊覽會議廳、觀景廊、歷史廊外,亦透過聆聽故事學習法例的誕生和作用,又模擬做小議員,一起投票通過法例,從而了解議員的工作和明白守法的重要性。

分類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活動花絮–「童」學習親子體驗活動

為了讓兒童熟悉學校環境及加強歸屬感,本校舉辦「童」學習親子體驗活動,讓兒童透過唱歌、故事、體能遊戲等學習排隊、收拾和聆聽指示,鍛鍊兒童大小肌肉和專注力。欣賞兒童與家長積極參與,跟隨老師指示進行活動,期待下次再見面!

低班參觀陽光笑容小樂園

低班到陽光笑容小樂園參觀,除了透過觀賞愛護牙齒的動畫、聽牙醫講解及演示,讓兒童認識正確刷牙方式及口腔護理的知識外。樂園中亦設有模擬牙科診所,讓兒童能透過模擬遊戲,加深對牙醫工作的認識。這次活動豐富有趣,每位兒童獲益良多,從真實體驗中學習知識,記得要好好保護牙齒 !

準備小朋友升小,家長可做甚麼?

資料來源:心啟晴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到下學期,K3小朋友要開始準備上小學,除了認識新的學校、預備文具和學習穿校服等,還有甚麼家長可以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做好升小銜接?很多時候小朋友遇到很多未知的事物便會感到焦慮,應對小朋友的焦慮情況,最好事先做好預備工作。

甚麼是做準備?在上學前打開時間表,提醒小朋友:「你看上完這兩節課後便會有小息,然後上完這兩節課後又會有小息」,他們在心裡便會知道大約甚麼時候有小休,然後到午膳時間,再上課一會便放學了。

在老師方面,他們不知道誰是老師,我們便可以說:「這位老師應該是男老師,這位是女老師。」這樣就是事前的預備,讓小朋友對未發生的事情知道更多

更好地做準備。尤其很多小學都會舉辦迎新活動,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忙碌,覺得九月開學時才回校,現在不用參與。能參與的便參與,這樣其實是幫助小朋友認識多點,面對未知的事物也能有充分的預備。

有了剛才那些充足的預備,還有甚麼細微的事情是我們需要留意的呢?我們說小朋友升上小一會焦慮,是對未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準備,然後會感到擔心。當他們能夠掌握每一節課整體需要做甚麼事情,焦慮的感覺便會減少很多。

有些則不是父母可以掌握的範圍之内,就是他的同學們。小朋友會面對一些情況,例如旁邊的同學很多小動作,會走到小朋友的位置拿他的東西來看。這些對小朋友來說是不順利的時間,但這些是沒法預防,所以要培養一下他們。尤其他們剛踏進小一,在放學後多點和他們聊天,問他有沒有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讓小朋友可以說出來抒發一下。他們便會發現即使有些擔心,放學後可以和爸媽說,爸媽也會安慰他,他們的不安感也會再減少一點。然後到了第二天,那些不高興的事情已經放下了,他們便會重新再來開心上學。

每位爸媽也想在小朋友放學回來時,問他們多點東西,知道多點上學的畫面。家長應該學習多些問問題的技巧,讓小朋友如何可以說多點内容,畫面更完整。其實有些小朋友比較外向點,多說話的,對父母來說當然會容易明白點;有些小朋友則比較内斂,内斂的小朋友有很大的特徵,就是他的内心還未能夠掌握情況,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面對内向的小朋友時,可以簡單一點,就是畫一張海報,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圖案,然後問他今天經歷了甚麼心情。他們看到圖案便會想,可能有時候會指著生氣、有時候會指著傷心、有時候又會指著開心,這樣就可以問他發生甚麼事感到高興、生氣或傷心?他們就有空間表達有這些情緒的事情。 

分類
家長園地

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每天放學後,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就如打仗一樣。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都有數個原因,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

第一,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在父母角度中,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

第二,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等到父母一起,就裝作不懂得 。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

第三,可能是他們太累了。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

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適合小朋友做,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

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

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就是做功課,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只是為了等待父母。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半陪伴,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

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便是很多家長會說:「行了,你做吧,我就在旁邊」,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或玩遊戲機。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在旁邊不停稱讚他:「不錯喔,原來真的會做喔!」給他多一點稱讚,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挺有獨立能力的。家長或許會想「這麼大了,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讓小朋友跟隨。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

在K1、K2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我看到你完成功課,就給你一個剔號。如果做完功課後,你很乖地去洗澡,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在他的時間表,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媽媽就要有些承諾,例如去公園玩等。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不是買玩具、禮物或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