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我的小朋友每日有吃蔬果,但排便仍然很辛苦,怎麼辦?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營養師吳珮瑜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遇到小朋友排便困難的問題。當此問題出現時,父母通常會增加小朋友飲食中的纖維量,而效果就因人而異,當中要留意甚麼呢?

何謂適量纖維?

很多人都知道,多吃含高纖維素的食物如全穀類、堅果、豆類、水果(如西梅、無花果、奇異果、香蕉、蘋果、梨等)及瓜菜(如茄子、燈籠椒、金針菜、莧菜、西蘭花、椰菜、芥菜、菠菜、芥蘭、雪耳、菇類等)都可刺激腸道蠕動。原來纖維素吸收水分後,會像海綿般變軟發大,刺激便意。足夠的纖維素亦有助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可改善便秘。值得注意的是,要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含量,要循序漸進,每隔數天慢慢增加,否則身體未能適應,反而會令大便更乾硬。

兒童每天所需的膳食纖維量,是他的年齡加 5 克。例如:一位 4 歲的兒童,每天膳食纖維攝取量為 4+5=9 克左右。要攝取足夠的纖維素,2 至 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最少 1.5 份蔬菜類(1 份 = 1/2 碗熟菜)及最少 1 份水果類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如橙或蘋果)。

水分真的足夠嗎?

經常有父母聲稱,小朋友已經喝很多水,但排便情況仍不理想。細問下,發現原來一天只喝 500 至 600 毫升左右,水分實在不足夠。家長要知道,纖維素與水分是合作伙伴,要有足夠水分讓纖維素吸收,才可漲大變軟,刺激腸道蠕動。若只有足夠纖維素而水分不足,反而會使大便乾硬,更難排便。其實2至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  4 至 5  杯流質飲料,即約 1000 至 1250 毫升,而當中最好至少一半以上是清水。若天氣炎熱或乾燥、出汗多、運動量多、飲食中纖維量增加等則需要飲用更多水分。

此外,每天適量運動亦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而養成定時如厠的習慣亦有助可改善便秘。

食物纖維含量表(資料來源:衛生署)

食物膳食纖維含量 (克)
 
白 飯 1 碗0.8
糙 米 飯 1 碗4.5
全 麥 麵 包 1 片3.4
燕 麥 片 (乾) 1/3 碗2.7
  
 
蘋 果 , 連 皮 , 1 個 ( 中 型 )4.4
橙 1 個 ( 中 型 )3.1
香 蕉 ( 1隻 )3.1
西 梅 乾 , 去 核,3 粒2.0
提 子 乾 , 去 籽 , 小 盒1.5
杏 脯 乾 , 去 核 , 5個2.6
  
 
西 蘭 花 , 熟 , 1/2 碗2.6
芥 蘭 , 熟 , 1/2 碗1.3
生 菜 , 生 , 1 碗0.9
番 茄 , 生,1 個 ( 中 型 )1.5
粟 米 粒 , 熟 , 1/2 碗2.0
青 豆 , 熟 , 1/2 碗4.4
番 薯 , 熟 , 去 皮 1 個 ( 中 型 )3.8
  
 
眉 豆 , 熟 , 1/2 碗5.6
黃 豆 , 熟 , 1/2 碗5.2
紅 豆 , 熟, 1/2 碗8.4
綠 豆 , 熟 , 1/2 碗7.7

1 碗 = 240 毫 升

註:每人的健康情況都有不同,各位宜向營養師查詢有關個別的飲食計劃及注意事項。

低班參觀陽光笑容小樂園

「我刷刷刷,你又刷刷刷,愛護牙齒早晚刷」這首耳熟能詳的歌相信兒童都聽過,今天低班兒童到陽光笑容小樂園參觀,透過模擬扮演牙醫,為病人檢查牙齒,讓兒童認識牙醫的工作和用具。另外亦運用牙齒的模具,學習如何幫助牙齒進行清潔。記得,愛護牙齒要早晚刷牙呀!

分類
最新動態

高班探訪「禮賢會葵盛東護理安老院」

聖誕節快到了,高班兒童來到禮賢會葵盛東護理安老院報佳音,我們為長者跳舞,一起玩遊戲,及送禮物,進行跨代間的連結,培養兒童的同理心和價值觀,學習服務長者。我們經歷了不一樣的聖誕節,希望將神的愛,以及社區的關愛和支持傳遞給長者

分類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最新動態

家長學堂—扭扭百合花

家長學堂的內容豐富而且多元化,有意味盎然的詩歌和張清如牧師的訊息分享,還有讓具潛能的家長發揮的趣意工作坊,令他們的才能與其他家長在輕鬆歡愉的氣氛下學習和分享。是次的工作坊十分榮幸邀請到已畢業學生彭景麟家長作義務導師,教導家長們運用色彩繽紛的毛絨條互相扣搭,輕輕地用手扭動創造出一朵朵鮮艷奪目的花兒來。過程中家長們非常投入,笑聲不絕,這不但促進家長互相間的情感溝通,也強化家長、學校之間的凝聚力。

2023聯校親子運動會

「葵盛,葵盛,一定勝!」隨著這些打氣聲,我校的兒童、家長和老師一起在「2023聯校親子運動會」上變身成為運動員,參加了各項體能活動,先有親子體能活動,後有壓軸「家師接力賽」。當日氣氛非常熱烈,天朗氣清,我們在兒童的歡笑,家長的投入,和老師們的努力下,使「2023聯校親子運動會」完滿結束,感謝各位家長的支持,亦多謝各位參加「家師接力賽」的家長,為我校努力爭取好成績,大家一起渡過愉快且充滿活力的上午。

分類
育兒資訊

孩子長大與父母談心感尷尬 可以怎樣做?

隨著子女長大,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子女愈來愈抗拒與父母談心,孩子可能是覺得尷尬,也可能是自小家庭關係不太緊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自小與子女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十分重要,但若家長懷疑子女出現情緒問題,除了留意子女行為有否變化外,亦可引導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如前文提及,家長與孩子應自小建立親子關係,每天放下工作,給予雙方親子交流的時間,一起進行有趣的親子活動。黃醫生指:「緊密的親子關係有助孩子向家長表達內心,即使隨著年紀長大,他們亦會較願意表達自己,並對家人有所信任。」

惟若孩子不願透露自己想法,家長又察覺孩子的行為變化時(可參考:https://www.parentsdaily.com.hk/expert/4073),黃醫生建議家長應耐心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應耐心聆聽,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與子女建立每天親子聊天時間,讓子女有渠道在家表達自己。家長要謹記一旦子女提及相關情緒問題的症狀時,家長不應作出批判,也不要處處否定子女。」

黃醫生續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法和立場,家長亦然。曾經有家長告訴我,他的小朋友不願上學和做功課,每天要他上學,他的情緒便會失控。但當小朋友留在家打機又會很開心,令家長覺得小朋友只是懶惰和『扮嘢』。但家長應細心了解小朋友不願上學背後的原因,不應排除小朋友任何情緒問題,以免錯過處理情緒問題的重要時刻。」但若家長引導過後,孩子仍然對自己的狀況絕口不提,家長可與學校聯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等。

黃醫生憶述其中一個中學生個案:「這位學生有天突然自己致電診所,詢問看醫生是否一定要家長陪同。後來,這位學生與朋友一同來就診,才發現原來這位學生與家人關係不好,朋友聽他分享後,便建議他尋求專業意見。在治療的過程中,我與他慢慢建立良好醫患關係,得到他的信任,並希望能重建他與家人的關係。」黃醫生慨嘆並不是每個個案都能得到家人支持,因此學校角色都非常重要,年青人一旦遇到情緒或壓力問題,若無法找家人傾訴,可以尋求信任的成人協助。

面對近日不斷的輕生悲劇,黃醫生寄語家長要明白要孩子全人發展,不單單只有學業成績,更包含精神健康等。黃醫生深明孩子的壓力大多來自學習及家人期望,「不論學生或家長,希望大家都能在壓力環境下好好裝備自己,所謂的裝備並非補習,而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在生活中取得平衡。家長及學校亦應教導學生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故事教育 家長可以如何做?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筆者提問有關說一些很難向小朋友解釋的故事題材,例如涉及死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殘殺的《小紅帽》等等。由於故事書的內容是這樣描寫情節,而圖畫更畫得如此像真,小朋友聽了或讀了之後,可能對死亡感到十分恐懼,但又未能表達內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聽了之後更大哭起來。把原本享受的親子故事時間,結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負擔,令家長們都感到內疚和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角色數量少 情節正面

而筆者亦這樣教導家長,第一:下次從選材入手,在圖書館云云眾多的故事中,選擇一些家長評定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數量少、情節正面,或較容易由家長在說故事的互動中,可以讓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緒。因為角色數量少的故事,可讓孩子較專注地在故事脈絡中慢慢理解他的內心轉化、行為表現和價值觀。

而故事情節正面,是為孩子建立認識自我、解難、自信、分析力等優質條件,抗衡未來反面題材的故事、故事中壞的處境或現實中面對困難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長確定孩子已儲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經驗,否則,不應在以上先決條件未成熟下,讓孩子接觸恐怖或反面題材的故事。

啟發心智成長 正面人格的原則

第二:從故事帶給小朋友教學的意義開始,一直要緊守啟發孩子心智成長和正面人格的原則!任說故事的人把邪惡和壞人演繹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學,是聽眾和故事人從直接對景象之描述、聯想到的訊息和背後主旨意義分享,而產生的教與學互動過程。這樣的觀察、描述、意識和互動內容,來自聽眾和故事人當時身心狀態和個人累積之經歷而產生互動。

故事人在教學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細預備和閱讀故事內容,把重點和背後主旨清楚帶出,更要預備在說故事時,在某情節上引發孩子思考人和事的問題。在描述和氣氛營造中提供價值觀的交流機會,以及最重要的是觀察聽眾聽故事時之反應,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續好奇的互動部分。

演繹與互動要具人性化

第三:讓故事人的演繹與互動,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發功效。不論故事或現實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處境難關讓孩子一一面對,這些都是他們重要的磨練機會,而且比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們當孩子的明燈,就要為他們逐一裝備以後獨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給孩子聽。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

小朋友好「論盡」,點算好?

家庭婚姻及藝術治療師高詠愛Wendy

家長不時都會提到,小朋友很多時會笨手笨腳,可能很容易跌倒或掉了東西。其實這個跟手眼協調有關,甚至跟我們的手指肌,怎樣訓練小朋友的手指肌亦有關係。現在很多玩具都可以從小朋友幾個月大的時候,訓練他們的手指肌。

很多家長都知道不少遊戲可以訓練手指肌,其實除了手指肌之餘,究竟怎樣訓練他們拿東西、捉緊一些東西或用手指拿東西?平衡力也很重要。

其實很多玩具都可以訓練平衡力,再加上手指肌都一樣可以訓練得到。例如形狀顏色層層疊遊戲,他們有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數目字在上面。如果小朋友摘骰子,摘了綠色和2,他就要找出綠色和2。然後再摘骰子是藍色和5,他就要找出藍色和5,繼續疊上去。這樣可以訓練小朋友怎樣疊才可以不掉下來呢?怎樣可以平衡呢?

另一款玩具是俄羅斯方塊積木,較層層疊複雜,小朋友或會更感興趣。小朋友可以移動積木底部,再疊上俄羅斯方塊積木。這款玩具會有一定難度,訓練到小朋友的手指、思考、手指肌及平衡力。

當然笨手笨腳和不小心都會跟他們的專注力有關,例如小朋友拿著一杯水時,但他的眼睛不是看著那杯水,而是在看著電視機或在聽周邊的大人說話。因此除了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以及平衡力之餘,亦要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分類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育兒資訊

做一個多表情、姿勢的父母!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孩子在 6 個多月大的時候牙牙學語,不停地發出聲音和單字,還喜歡玩有聲音的玩具。但他們在未學會說話前,其實已懂得用啼哭、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身體語言來與身邊的人溝通。事實上,幼兒是先學習以表情和手勢與人溝通,接著學習口語溝通,最後便學習以文字溝通。因此,準確認知他人的表情,有助於判斷他人的情緒和態度,從而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情緒及社交能力的發展。而父母的面部表情、動作和姿勢,往往都是最吸引孩子的。

孩子會對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作出觀察和反應。例如溫柔的表情可使他們放心與你溝通、微笑能加強孩子表達的信心、當父母點頭示意則表示接納。透過這些發展,使幼兒逐漸了解、學會和關心人的情感。而表達情緒的身體部位各有不同,可以把表情分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語言表情三種。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有幾方面需要注意:

1. 當孩子還未能清楚看到父母的表情,建議可多用行動替代說話來回應,例如抱緊他、親親他、撥動他的頭髮,或者輕輕撫摸他的臉蛋,這些都是說話以外的另一種是語言溝通的重要方式。

2. 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和多表情的父母,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面部表情上,學會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技巧,將來必定一生受用不盡。

3. 不少親子相處型態是「不互動」- 雖然在一起,但沒有眼神接觸、對話、交換訊息或動作,更沒有分享情緒,因為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腦和手機,或各做各的事情。眼神接觸可訓練專注力,所以常用關心的眼神注視對方,聆聽對方分享,是良好的溝通條件之一。

4. 營造清靜簡單的環境,有助孩子集中精神,當他們清楚看到你的表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面溝通。所以,當溝通時適宜關掉發聲的物品,包括電視機、平板電腦,或拿走他心愛的玩具。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願意給予無條件的愛和充足的溝通空間,讓孩子覺得被接受時,他們方能破繭而出。孩子都喜歡父母欣賞自己,所以鼓勵的效果往往比較大,無論眼神還是說話,都可以多用。